top of page
  • sudburytw

五星好讀推推: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

自從踏上辦學之路以來,我就對「特殊兒童」的書籍或資訊特別留心。除了自己的孩子在學齡前就常常遇到教育工作者提醒,最好能在上學前去接受評估、以免適應學校有困難之外,也聽說實驗教育收到「特殊生」的比例很高。雖然我跟自家孩子之間的溝通配合上沒什麼問題,但他總有一天要離家跟別人相處,我想多瞭解學者與專家如何看待這些「特殊兒童」,也許其中有什麼我可以借鑑的地方。

讀了越多資料,我心裡的疑惑越大:心理師建議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對待特殊孩子的方式,是十分尊重且溫柔的,難道不是所有孩子都值得這樣的對待嗎?如果越來越多孩子適應主流教育模式有困難,為什麼總是歸納為孩子有問題、要孩子接受「治療」,而非檢討我們慣用的思維模式是否早已過時、亟需調整?教育的功能,到底是培養出聽話順從、沒有意見的人,還是不論社會如何變遷、都能帶領自己活得自在有意義的人?也許大多數人期待的是前者,於是整個教育系統,從家庭到學校,對待兒童的方式都充滿了壓迫與暴力。

幸好,近幾年由於一群父母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倡議,兒童人權才在台灣漸露曙光;許多人,包括我自己,開始領悟小時候受到的對待中,有許多是不必要的傷害,同時也培育自己成為更好的大人,不再在下一代的身心上重複那些傷害。我在社群媒體上追蹤的、幾位長期為兒童發聲的知名人士中,李佳燕醫師的敢言與直率令我印象深刻,看她的文字常常有當頭棒喝的暢快。當我讀到佳燕醫師的新作《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》,許多段落都非常有共鳴。

例如談到高度用藥處理兒童學習與行為問題的整個架構:

「當教育、教養有問題時,當大人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,不顧及孩子的尊嚴與特質,不符合兒童性時,該改變的,是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教養方式,還是要改變小孩?甚至使用藥物,改變孩子,以符合我們大人的期待呢?」

對慣行教育中教學法的反思:

「顯然,許多大人還沒有做好迎接新世代的準備,依舊抱著陳腐的教育觀念,操作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古董教學法,在應付新時代的孩子們。偏偏這些都會讓新世代的孩子感覺無聊或不服氣,而呈現像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模樣。」

呼籲創造一個尊重與平等的環境,讓孩子適性發展:

「少數不一樣的人生活在多數神經表現相像的人所設計的社會裡,必然導致適應困難,此時並非要『治療』、『矯治』這些不一樣的人,扭轉他們的本性,使他們變成和多數人一樣,而是改變社會環境,使各種各樣神經表現的人,都能在寬大、多元、富有彈性的社會中,發揮各自的專長,順性、正向發展。」

佳燕醫師也提到自由遊戲的重要:

「許多的研究已經證實,自由玩樂能建造更好的大腦。孩子要大腦發育完整,必須有充足的自由玩樂的經驗……喜愛自由玩樂是孩子的天性,更是孩子的人權。大人不應該剝奪孩子的遊戲權利。

讓孩子自由玩樂,更是協助孩子腦部發育,促進與人互動能力,改善注意力不足與過動,使心情愉悅放鬆的方法。」

我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,有誰喜歡被關在教室裡安靜聽講?如果把小孩放在大自然中,各種奔放的表現一點都不奇怪;但當小孩身處秩序嚴明的城市裡,就顯得格格不入,很容易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籤。各種控制小孩配合大人對於「進步」想像的手段應運而生:五花八門的量測標準與排名競賽、對好表現給予讚揚與物質的犒賞、對壞表現施以羞辱與物質的剝奪……有病的到底是小孩,還是現代城市文明的生活型態?

這本書不只是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發聲,更是寫給所有跟小孩有關的大人看。它召喚出讀者的童年記憶、提供所有人另一個思考的角度:孩子之所以「特殊」,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生理病變,而是被放在一個充滿框框、過於狹窄壓迫的環境中,因為適應不良而發出的求助訊號。建議大家,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,在幫孩子做任何決定之前先讀一讀這本書,畢竟「我們正在決定一個獨立的生命的人生」啊!希望這樣一本真誠的寫作,能夠幫助大人們讀懂孩子真正的需求與感受,把珍貴的、錯過就不能重來的童年,還給我們的孩子。

- - -

文/沈慶瑜

臺灣瑟谷家長,現任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。

- - -

圖:臺灣瑟谷位於新店淺山,孩子隨時可以親近大自然。



16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