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沈慶瑜
親子之間的連結,是人類所知對於心理健康最有力量的調解。 ——精神科醫師、《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》作者貝塞爾‧范德寇(Bessel van der Kolk)
某晚我和先生追一齣韓劇,看了一集後意猶未盡又繼續看,睡眼惺忪的小孩來到我們所在的臥房,坐在我們旁邊發呆了好一陣子,大概是看我們沒有要關電視的意思,終於忍不住出聲抱怨。
孩:你們怎麼看那麼久啊?
媽:太精彩了停不下來啊。
孩:我要規定你們以後不能看那麼久,只能看⋯⋯半小時!
媽:哪有這樣的,我們都沒有規定你看喜歡的影片只能看半小時耶,你這樣不公平啦。
孩:可是我累了(扁嘴)。
媽:那你先去刷牙嘛,我們快看完了。
孩:我想要爸爸幫我刷。
爸:好啦好啦,真是抱歉,再等一下。
當下我覺得啼笑皆非,我們竟然被小孩唸看劇看太久,父母和孩子固有的角色設定與台詞,在我家翻轉了。
我不禁開始思考:大人和小孩一樣,有屬於自己的興趣、沉迷的事物,一旦進入「心流」的狀態,外在世界彷彿消融了一般,時間、空間都不復存在。
當大人用權威、規範,干預孩子的興趣,表面上是為了孩子著想,內心深處會不會其實是像我家小孩一樣,因為對方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、忽略了身邊的人,而感到孤單無力?
只是大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學會用聽起來很正當的理由,包裝自己的脆弱與不安全感。理由聽起來正當,卻是一種謊言;用高高在上、「我即真理」的姿態,克服內心巨大的不安與懷疑。
這就是為什麼對孩子說教常常一點用都沒有,那些大道理跟孩子的距離太遙遠了,而且不一定與他的感受與經驗相符,孩子對於謊言有天然的抵抗力,抗拒權威、身心出現不適應的反應,是很正常的。
「我需要被認可」、「請重視我的感受」、「我想要跟你一起」⋯⋯諸如此類的,才是那些強勢的行為背後,真正的訊息。只是從小感受不被重視、表達感受就被斥為柔弱的我們這一代人,沒有辦法自然地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求。我們下意識地認為,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就是弱掉了,也沒有人會在乎。
當我們長大成人、面對比自己弱小的人時,也依樣畫葫蘆地重複我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,使用身為父母的權威,逼迫對方照我們的話去做。
我們以為自己是在為小孩好,事實上是小孩犧牲了自己真實的需要與感受,來照顧我們的脆弱與不安全感。
當我們和自己的內在斷開了連結,也失去了和小孩同在的能力,成為立場相對、互相對抗的兩方;當小孩怎樣講都講不聽,建立再多規則約定都無效的時候,其實是因為與彼此內在感受失去連結的緣故。
如果我們能夠看見自己內心的恐懼,重新學會好好說話、表達真實的感受,學會平等地對待彼此,我們想說的話,一定也會被對方好好地聽見。
- - - 沈慶瑜 臺灣瑟谷家長,現任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。 - - -
圖:瑟谷家庭小旅行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