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柏安潔 Angela Utschig
每天,學生之間的紛爭不斷,學校如何解決?
我認為最壞的情況是:大人裁決,小孩照著做。來自師長的武斷裁決,可能可以解決問題,但也可能引發更多問題。比較好的情況是,老師花時間聽孩子們陳述、了解實際的情況,然後試著找出解決方案,這在一次性的衝突可能有用。
但是,若是一個存在孩子之間的長期問題,學校的師長如何讓孩子遵守共同的約定?孩子如何從事件中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?
我們來看一個例子。大寶在沒有小明允許之下,拿了小明的鉛筆。老師把兩名小朋友私下找來,請大寶把鉛筆還給小明,並要求大寶不准靠近小明的私人物品三天。
這個要求實際上是很難執行的,因為老師無法隨時注意大寶的舉動。若大寶不是一個是非觀念很清楚的孩子,他很容易又會觸犯別人的界線。
老師私下協助處理學生之間的爭端帶來的結果是:大寶只需要對老師負責,不需要對社群負責。其他同學完全不清楚老師、大寶、小明之間發生了什麼事,因此,大寶對於私下的承諾是可以不遵守的。
原因很簡單,因為沒有人知道。在這個情況下,大寶可能只在老師看得到的情況遵守承諾,老師看不到的時候就另當別論了。
這是祕密集團的爭端解決方式,問題只能暫時緩解,卻會一再出現。
一個老師告訴學生,要對別人和善。這個學生可能因為與該名老師關係不錯,就會對別人和善,但學生在其他情況就沒有這個義務了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老師會感到受限制而挫折,因為沒有一個社群做後盾,老師只能依靠個人的魅力,以及現今處理人際衝突相對鬆散粗略的學校體制。
以建立社群為基礎的瑟谷學校,在處理上述的學生紛爭,會是什麼情況?
瑟谷有法庭制度。法官會詢問在場所有人:你們同意這個結果嗎?大家若同意,則釋放出的訊息是,大家都知道這個判決,這是一個公開的決定:大寶不能靠近小明的物品。因此,若大寶靠近小明的物品時,就會有人提醒大寶不可以靠近小明的物品,大寶為了不希望有人說他,也開始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同時也向群體裡的其他人負責。
這就是社群的力量。如何形成負責任的文化? 首先要建立一個彼此關心的社群。
我們先說一下社群的基礎是什麼。
人與人之間若沒有關係,就很難組成一個社群(community)。社群的意思是,一群有共同利益與情況相似的人,聚在一起,彼此關心、一起生活。
在這樣定義之下,一般的學校不是一個社群。在一般的學校學習,周遭的同學對你而言,只能說是陌生人,你可能會有一、兩個朋友。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,不太能建立信任與安全感,你得隨時注意周遭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。你和同學之間,不會彼此關心。
建立社群其實就在建立一個負責任的文化(culture of accountability)。社群中每個人彼此之間有了關係,你的承諾就是對社群的承諾。為了跟社群成員保持好的關係,你必須遵守承諾,這就像是在民主社會中,建立民意基礎的過程。
說得更清楚些,大寶如果覺得自己跟小明沒有關係,他就可能隨意拿小明的東西;但如果大寶喜歡小明的好朋友小華,大寶很可能為了在小華內心留下好印象,而決定不拿小明的鉛筆。社群成員之間普遍的連結與承諾,在這裡就發揮了作用。
關係的建立始於了解彼此,社群裡的每個人因為每天要花許多時間相處,就會想要多了解彼此。而法庭的判決,依靠的是社群成員的共識,不遵守判決,等於與整個社群作對,損失太大。
我們如果毋需對一個社群負責,就無法建立和社群成員之間的關係。沒有一個有共識的社群,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就沒有約束;發生衝突的時候,也沒有社群共識做為解決問題的後盾,只能依賴權威裁決。
除非我們想要發展一個獨裁的社會、老師想教孩子乖乖服從單一權威,否則就必須借助社群的力量;這也同時是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學會法治、學會負責,了解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的重要。
長此以往,便能累積出一個友善和諧的社群文化,減少衝突與紛爭。這樣的文化,並非是大家普遍認為的「瑟谷給孩子太多自由,他們會無法無天」;相反地,瑟谷的孩子了解所有社群的規則建基於社群成員的關係,而社群內所有人,包括大人與小孩,都適用同一套規則,孩子們反而因此成為遵守規則的擁護者。
- - - 柏安潔 Angela Utschig 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,在台定居已二十餘年。長期在英語教育相關領域耕耘,現任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常務理事。
- - -
圖:臺灣瑟谷也有桌球室!球拍看起來有點像繪本耶⋯⋯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