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Stin Cheng
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醫師(Donald W. Winnicott,1896-1971)是一個很愛演講的大師,而且是很愛對父母碎念的大師。他早在1960那種年代,就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BC)開了系列講座節目,這麼對父母喊話:「你的小孩其實很脆弱,做個夠好的父母就好,不需要去追求完美。」然後這個輕鬆但是饒有深意的心法,就這樣成為當年英國父母的重要育兒指南。
關於「母親」怎麼健全孩子的人格,他這麼主張:「Good enough」就夠了,不要追求完美、也不需要太嚴格。
1. 記住!你的孩子非常脆弱
應該由環繞在幼兒身邊的大人來滿足孩子,而不要強求裝備尚未完全的孩子來滿足大人。
2. 允許孩子憤怒
健康的孩子可能有暴力與仇恨,這是指例如當父母忘了餵小孩等等。如果你讓孩子失望,孩子會覺得有如被猛獸生吞活剝。孩子有時也會想要殺戮與毀滅,父母必須能允許孩子表達這種憤怒,而不感到被威脅,或者意圖用道德勸說的態度,來處理這種「不乖」的行為。
3. 孩子不能太乖
溫尼考特很怕乖小孩,因為乖小孩的父母通常不太能忍受不乖的行為,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嚴格要求孩子服從,造成孩子的「假我」——也就是表面,看起來服從、乖順,但壓抑自己的生命本能。就這個架構來看,沒有創意的成年人,或看起來內在沒有生命力的人,其父母都幾乎無法忍受不順從。
4. 讓孩子做自己
健康的父母能夠暫時忘記自己,同理孩子的需求。這個小小的生命美麗而脆弱,他的獨特存在必須能被完全承認,並被完全尊重。
5. 認真看待親職
親職的重要性,不亞於一個國家的首相或內閣。親職是「健康社會唯一真正的基礎,也是打造國家社會制度民主基礎的唯一方式。」(註1)
雖然是60年前的概念,但是現在仔細讀來還是發人深省。
-
〖讓母親做她喜歡做的事〗
溫尼考特在《給媽媽的貼心書:孩子、家庭和外面的世界》(註2)這麼說:「讓母親做她喜歡做的事,一旦母親們有了這樣的經驗,她就會發現,自己的內心可以是充滿著母愛的。」這是最重要的關鍵——就像作家提筆疾書時,都會訝異的發現自己居然文思泉湧;而母親則是會驚喜的發現,跟自己的孩子接觸時,分分秒秒都很豐富。
更進一步的思考是,母親如果無法自主、承擔起完全的責任,又如何學會做母親呢?如果她只做別人告訴她的事,就必須不斷按別人的話做、不斷依指示改進,還要找比她「更能幹」的人來告訴她該怎麼改進。可是,她如果能安心相信自己的判斷,她就會越做越好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意思是,當個夠好的家長就好。孩子不聽話是正常的,孩子哭鬧是正常的,不用急著把狀況變好。重要的是,家長要當孩子混亂情緒狀態下的穩定存在,讓孩子的情緒和挫折,可以在穩定的應對中,得到修正與支撐,以及完整的接納。
家長在擔心行為的對錯、擔心外人的眼光、擔心明天的競爭力之前,先放下評價,同理孩子,明白他小小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,然後接住他的混亂情緒,安定他之後,再來面對發生了什麼事。該哭的時候哭、該生氣的時候生氣,先處理他的焦慮,而不是我們的焦慮。允許他有犯錯的空間,當個溫柔而堅定的後盾。
孩子的內在能變得更有力量,是因為母親有能力觀照自己——媽媽開心愉悅,孩子自然有更多快樂的空間。
想想我們自己:當我們備感壓力的時候,面對工作、親職,甚至是親族的結構擠壓,在我們凸槌的時候,如果另一半溫柔的聳聳肩接納,是不是能給予我們更多前進與面對生活的力量呢?孩子們當然也是。他們也需要這樣的溫柔空間。
下次當小孩情緒暴走的時候,請父母記得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,因為一個能穩定自己的大人、尊重孩子的照顧者,才能夠以不灌輸恐懼的方式,讓孩子得以成長、轉化為健全的成人。
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當「夠好」的父母就好;這是媽媽能做的最輕鬆,但是有意義,又影響深遠的事。
-
〖幸福人生的關鍵是什麼?〗
關於兒童發展,心理學裡有許多證據顯示,氣質是兒童的基因型與照顧者互動的結果,且兒童氣質與照顧者親職型態間的配合程度,會影響兒童成長。當雙親提供難養育氣質型態的嬰兒快樂、穩定和有規律的家庭環境時,兒童日後負面情緒反應就會隨年齡而減少(註3)。
也就是說,允許孩子憤怒,是為了讓這個從混亂走來的生命,能夠得到生命安定存在的動力,不要強求孩子太乖、太方便,讓他能真實的呈現自己的內在,表裡合一,才能養出未來的溫暖大人。
現在許多孩子欠缺的,正是與自己情緒共處的能力。要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,就得從身邊有穩定的大人,能穩穩承接他的狂亂,並且告訴他:沒關係,你有空間可以憤怒、哭泣、沮喪或生氣。
一個被溫暖包容過、被愛關注過的孩子,自然會有一種溫良敦厚、悠遊的餘裕。
-
〖瑟谷努力做到的,正是成為孩子穩定的力量〗
回到瑟谷教育的核心精神:一個沒有課表、追求學習沒有恐懼的學校,老師到底是怎樣的功能?瑟谷的老師基本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「什麼都不做」?「什麼都不做」到底是容易還是艱難的一件事?「什麼都不做」的老師到底要做什麼?
瑟谷學校創辦人Daniel Greenberg在《用「自主學習」來翻轉教育!沒有課表、沒有分數的瑟谷學校》這本書裡提到,瑟谷的老師「什麼都不做」,但「什麼都不做」需要「花費很多力氣和紀律」,而且在他們的經驗裡,老師做得越少,效果越好。
那麼既然孩子們什麼都自己來,還要這麼多老師在那裡發呆幹什麼?千萬別以為老師們閒閒沒事做,事實上,學校和學生都需要老師,老師們在這裡,看著、幫著學校和學生成長。(註4)
自決、自主、掌握自己的人生,而不只是渾渾沌沌過日子,在我們的社會中是很自然的概念,但是一般學校並不這樣教我們的孩子。要達到自覺知足的境界,孩子需要一個安全、支持的環境,一個比核心家庭更大的大家庭。
瑟谷的老師們對孩子的態度是溫暖、支持、關心的,但不是教導、引導的,所以學生能夠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。學生們知道老師有能力教他們,卻選擇不主動教他們,這是老師們一種積極的態度。因此他們學會傾聽自己、信任自己的判斷,而不只是乖乖聽別人的話;他們知道,別人頂多只能了解他們的一部分而已。
自我成長需要努力和勇氣,需要一個有活力的環境,瑟谷老師們便是提供這個環境的人。於是允許孩子不乖、允許孩子憤怒、允許孩子探索、不主動教導或引導,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走向自己,走向自主學習、實現自我的道路。
我們要追求的,並不是一種極致的、贏過別人的「最好」;「夠好」指的是一種放下掌控權的退位,尊重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體,讓孩子有自由發展的空間,而不是要孩子去努力符合一個完美的框架或標準,來滿足大人。孩子終究會自己長大,父母或老師需要做的,只是提供一個適當的生長環境,而其實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。
成長的過程自然會面對很多困難,去追求目標時也會遭遇很多障礙,這些都需要鼓起勇氣去迎接挑戰。別讓追求完美的焦慮壓垮自己,也壓垮孩子的冒險勇氣;期許自己成為孩子成長的溫厚土壤,探索時的安定來源,支撐孩子生命前進的力量,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事。
- - -
Stin Cheng
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現任理事、兒童哲學老師、實習諮商心理師
- - -
圖:除夕那天空曠的公園,還有晚霞與彩虹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