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/ Michell Huang 香港瑟谷/教育大同 共同創辦人
三歲小孩在到處探索,這個玩一下,那個玩一下。
「這孩子三分鐘熱度!」媽媽擔心地說。
六歲小孩上了幾節興趣班,不感興趣。 「這就是不夠堅毅!」旁邊的大人說。
孩子說學校課堂無聊,不想上學。 「人生總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,若不想做就不做,豈不是太輕易放棄?」爸媽都很憂慮。
兒子在大學選了某個學科,一年後想轉系。 「你怎麼改來改去浪費時間?做人要堅持啊!」媽媽失望地說。
<堅持的理由>
堅持,是種優良特質。堅毅,的確可讓人成功。
可是,如今教育趨勢所鼓勵的堅持,已經到了盲目境界。
我們重視堅持到一個地步,會在不了解孩子的情況下,批判所有試驗、探索、改變主意,和不繼續的行為,統稱為「不堅持」。
以前當老師,常有學生和我訴說心事,談到他們為何不繼續做某些事。
有些小孩, 是因為仍在摸索階段,想要嘗試更多; 有的,是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,追求更重要的東西; 有的,是透過經驗明白到之前做錯了決定,於是修正,重新選擇。
而大部分孩子,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做,他們只是迎合父母的期望,或者為了怕被懲罰而做。
他們心裡都渴望為自己找到堅持的理由。
當中有一些孩子,的確是因為害怕眼前的困難而想放棄。
即使如此,我也不會作結論,說這些孩子缺乏堅持的特質。
因為小孩天生根本不缺乏堅持的特質。
有見過孩子面對自己熱愛的東西時,是多麼的堅毅嗎?
還記得他們想買玩具時、想打電動時、不想洗澡、不想睡覺、或不想服從時,是多麼是堅持嗎?
本來,一個人由心感到一件事對自己重要時,他是會去堅持的。
我會問的是,是怎樣的生活環境,什麼因素讓他失去了面對挑戰的勇氣?
無論孩子不繼續的原因是什麼,只有不帶批判地觀察和聆聽,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內心。
也只有真正的理解,我們才能幫上忙。
<放手的勇氣>
而一面倒主張忍耐和堅持的教育裡,又從來不會教人放手或離開的重要。
有人在一家不適合自己的公司沒尊嚴地忍耐多年,每天說很想辭職,卻一直沒有離開。他說,這種無奈的生活,總算是習慣了,但辭職要承受的壓力,讓他更害怕。
有人待在窒息的感情關係裡,活得愈來愈扭曲,卻死不離開,還暗暗責怪自己:「是不是我不夠堅持?」
人生裡的幸福,許多時候是要靠堅持而得來,但有些時候,卻是在學會離開之後才會有的。
例如,辭掉一份討厭的工作;離開舒適圈;結束生意,把健康和家庭重新排序;離開一個不愛的人;放下一些限制著自己的執著⋯⋯
一個人要決定堅持或離開,是必需很貼近自己的內在,才能為自己做選擇的。
「堅持」和「不敢不繼續」,是兩碼子事。
當一個人選擇繼續做一件事,即使有困難也願意克服,就是堅持。
但如今常見小孩繼續做一件事,是因為害怕被罰、無從選擇、怕父母不高興⋯⋯他們跟很多大人一樣,對「不繼續」有內疚感,要求自己忍耐妥協,相信每天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是應該的。
而大人卻合理化這些限制信念,美其名為「堅持」。
在瑟谷裡,大人不會一面倒鼓勵孩子堅持,而是先給他們時間和空間了解自己,貼近自己的心。作為成人的我們,需要先撇除「不繼續就等於無法面對困難」的思維,才能理解和幫助到孩子。
唯有了解自己,孩子才能為自己做選擇和承擔,能體驗由心而發的堅持,也能有放手的勇氣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