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Michell Huang
關於瑟谷自主學習,常有人問這問題:
「小孩要接觸過某個領域,才會知道自己是否喜歡。那麼瑟谷怎樣確保孩子接觸的領域是足夠呢?如果他們根本不知道世上有某種活動,又怎會要求去嘗試那活動?如果他們沒有嘗試,會不會就錯失了學習的機會?」
雖然我熟讀美國瑟谷書藉,知道從理念的角度怎樣回答,也回答過很多次,但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答案欠缺了些東西,卻又不知缺了什麼。後來我才意識到,自己長大後,每次接觸到一種我有興趣的新活動時,內心的興奮總不及可惜的感覺強烈,「假如我早些接觸到這活動就好了,真可惜那麼遲才知道⋯⋯」心裡一陣惋惜。
我覺察到自己這種可惜思維後,便想,也許我有一部分也在擔心孩子會錯失某些學習。而我答案裡欠缺了的部分,大概就是從小自主學習的感受和體驗。
於是,我訪問了從小就按興趣學習,每天做自己熱愛的事,沒經歷過強制教育的兒子。那時他剛好七歲。
我:「假如你從零到七歲都沒有接觸過某種活動,例如踢足球,你到了八歲才接觸到足球,然後你愛上了踢足球,你會怎樣?」
兒:「我會一直踢足球囉。」
我:「你會不會感到可惜那麼遲才接觸到足球?」
兒:「為什麼會可惜?」
我:「因為你七年時間竟然不知道有足球這東西,要到八歲才知道。」
兒:「那既然那七年都不知道有足球這東西,我怎會覺得可惜?」
我:「你之前不知,但你八歲時知道了,那你八歲時會不會感到可惜?」
兒:「當然不會。我為什麼會為了一個我當時根本不知道的東西而可惜呢?你到底想問什麼?我不明白!」
我:「為什麼不會呢?」
兒:「因為你說假設我是不知道有足球嘛。我都不知道,為什麼會可惜呢?」
我:「但你後來知道,又愛上足球嘛!你不會覺得這麼愛的東西來得太遲?」
兒:「為什麼你會這樣問?都說我不知道有足球,我怎會為不知道的東西可惜呢?」
兒子不明白我為什麼會這樣問,我也不明白他怎麼會不明白我為什麼會這樣問。我倆糾纏了一會兒,我才突然當頭捧喝,終於明白了。
即使他零至七歲沒接觸過足球,也毫不感到可惜,因為他零至七歲玩的、學的、進行的所有活動,都是由他選擇的。即使那七年裡沒有足球,他那七年也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,他的自然需求也得到滿足。
那七年,他活在當下,過得盡興,把精神放在探索、研究、面對挑戰、解決難題上。每次當他接觸新的興趣時,他就全情投入進去,延續那種主動的學習和滿足感。他的核心生活模式是全然投入當下,沒有為「過去不知道的事」而可惜的思維!
這場對話給了我很大的衝擊。我面對一種新興趣時,表面上我是為所愛的東西來得太遲而可惜,但深一層,原來我可惜的,是我前半生的學習都不能由自己選擇,浪費了太多光陰在無用的知識上。
當我帶著這可惜思維去看待孩子,就會很容易擔心孩子因接觸的領域不夠多而錯過某些學習。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,怕他們太遲才找到自己的興趣,但其實這全是我對自己人生感到遺憾的一種投射。
跟兒子這次對話後,我突然想起,許多瑟谷畢業生的訪問裡,常有人問:「你在瑟谷的經歷跟一般人在傳統學校的經歷那麼不同,你有沒有覺得自己錯失了什麼?」那些畢業生都不約而同地說:「不論你選擇哪種生活模式,你總會有得有失的。也許我會錯過聯校舞會,或某種經歷,但我在瑟谷的許多經歷,也是其他人無法經歷到的。怎樣才算是『錯失』呢?」
我親自訪問過幾位瑟谷畢業生,也問過這問題,他們的答案也大概如是。這次跟孩子的對話,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們對自己沒有經歷過的部分,都不會跌入遺憾無奈的狀態。可惜思維是人為造成的。一個從小能自由自主學習,掌握自己生活的孩子,即使很遲才遇到自己熱愛的東西,他們會偏向覺得興奮和感恩,並隨即投入進去。
我繼續問兒子:「常有人說,若你小時候不做或不學習某東西,長大了就無法做到,或學不會的。你覺得是這樣嗎?」
兒:「這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你小時候才能做到,長大了就做不到的!」
我很想知道他的答案,趕緊問:「是什麼事呢?」
兒:「就是躲在狹窄和細小的地方!當你長大了,玩捉迷藏時就再也不能躲在細小的空間了!其他事,只要我想,我什麼時候都可以學的。」我笑得合不攏嘴,感嘆他仍保存著這份純真。
自主學習的重點,不在於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或還未學什麼。最重要的,是他建立了「只要想學,就能學懂」的能力。孩子如此有力量的信念,化解了我不確定的部分。我也更明白,在自主教育的路上,除了要理解理念,更要好好面對自己的遺憾。我所錯失了的學習,就由我自己去彌補,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,而不是投射在孩子身上,唯恐他有任何錯失了。
- - - Michell Huang 在美國修讀幼兒教育及心理學期間,開始研究和探訪瑟谷模式的學校。後來任教不同教育機構,最後仍然認為瑟谷模式最能讓孩子活出自己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她於2018年在香港成立瑟谷社群,推動自主教育,現為香港瑟谷職員。 - - -
圖:臺灣瑟谷首席魔術師與他的助手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