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林睿育
「不會吧?!我的孩子怎麼會去偷別人的東西,還說謊?!」
且慢,先不用把孩子的某個外在行為,直接套上大人的定義。
孩子是「用他能力所及,最不傷害別人、也不讓大人插手的方式,設法滿足自己他的需求。」
孩子很清楚大人為他畫下的界線,知道對他很重要、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的東西,在大人眼裡可能毫無花錢購買、或花費心力去得到的必要。
「一張小小的牌卡竟然要幾十塊甚至幾百塊!?不就是一張紙印了東西嗎?太貴了不可以買!」
「一個塑膠模型要幾百塊甚至幾千塊!?過沒多久就變成垃圾還不環保!不可以買!」
「一本漫畫書要這麼多錢?!又沒有什麼教育意義,翻一翻五分鐘就看完了!不可以買!」
「這個樂高套組很經典,又有教育意義,可以激發創造力,很貴但我還是買了,你喜歡吧?」
「這套叢書內容豐富又印刷精美,買一套別的都不用買了,不便宜但是很值得!」
「這個玩具有八種玩法,可以玩好幾年,跟你想要的那個不是很像嗎?就買這個吧~」
對大人而言很可以、很超值的東西,在孩子眼裡可能不怎麼樣----所有爸媽家裡都有特別花錢買來,小孩卻不屑一顧的玩具或書吧?或者角落那台再也沒人彈的鋼琴?
孩子想要一樣東西,原因百百種,沒有一定可以或不可以,但總是有他自己的考量。在大人眼裡不值一提的原因,對孩子來說可能無比重要。
例如朋友都在玩某樣東西,唯獨他沒有(或者只有替代品/假貨),這種在同儕裡落隊或跟不上的心情,即使是大人也會覺得很難受。
例如孩子嚮往某些精巧質感好的物品,可能是正在發展五感,所以深受細節或美感好的東西吸引----很多孩子的感受性比大人強多了。
例如孩子想買某本大人覺得內容貧乏的書,可能他就想從那本書裡得到很單點的思想或技能,而那正是他想獨自鑽研,不想找人協助的。
孩子不一定能清楚的表達,於是大人就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或要得太多。當然就算孩子清楚的表達了,大人往往也不覺得孩子說的有什麼重要性。
不買就是不買!難道孩子想要什麼大人就必須滿足他嗎?難道別人有什麼孩子就一定要有什麼嗎?
當然不是,只是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,就會了解在大人眼裡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,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、多美好。
我們不也會嚮往一些別人看來沒必要的東西嗎?
「家裡一大堆鍋子了為什麼還要再買一個而且又不便宜?」
「這個是鑄鐵鍋不一樣而且現在有折扣!」
「車子不都是鐵皮加上四個輪子嗎?」
「你聽聽它的引擎聲!」
「你為什麼會需要這麼多領帶/高跟鞋/沐浴乳/球鞋?」
「要搭配心情/整體穿搭啊!」
童年的匱乏感容易造成長大後的不安全感;許多大人雖然過得不錯,卻總是覺得需要不斷累積金錢或物質、需要緊緊看守自己的財產、常常緊張錢不夠用。
其實在瑟谷中,我們關心的比較是教育環境或公領域的範圍,比較少討論家庭、親職、私領域,畢竟每個家庭的價值觀都不同,回到自己家裡想怎麼處理自家的事情,是每個家庭成員可以自己決定的,就像在瑟谷裡的事情是由瑟谷的成員們一起決定。
但在《自主學習》裡,Daniel Greenberg再三提到,教育者總是討論環境裡的「壞影響」,重點其實並不是環境因子,而是孩子如何解讀這些環境因子(註1)。現實條件的財務狀況是一回事,對金錢的態度是另一回事;社會上有物質條件過得不錯精神卻很緊繃的人,也有物質生活過得很簡單但快樂的人。
匱乏感不一定真的是物質條件有多困難,要滿足孩子也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錢,是否有理解孩子非物質層面的需求,可能才是更重要的。
有的人會用例如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來為孩子劃分,認為孩子只能以「需要」為主,還要「想要」就太奢侈了。但這對孩子並不公平,因為所謂的「需要」,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本來就是大人會張羅好的,所以孩子的需求幾乎全部都是「想要」。
在瑟谷理念中,我們沒辦法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別人的需求「合不合理」,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,不管這個「人」幾歲。孩子跟你一樣,「孩子是人,是完整的人。」(註2)
越聰明的孩子,感受性越強,一但覺得被限制了,就越會去找機會,試圖跨越大人給的限制,得到自己想要的,於是就出現了大人所謂的「欺騙」或「偷竊」。
當大人初次發現孩子的小把戲時,不一定需要狠狠拆穿他或處罰他,更不需要直接定義孩子是「騙子」或「小偷」;這個標籤對孩子的傷害性太大,很可能只會讓孩子更武裝,思考下次怎樣才不會露餡,或者有更強烈情緒和行為的反彈。
孩子很可能是長大了,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好東西,開始想跟所有的大人一樣,想掌握自己的生活、想要有能運用的資源,進而獲得自己想要的----孩子開始想主導自己的人生了!這可是邁向獨立自主的一大步!
其實這是很好的練習機會。例如讓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購物預算、有機會挑選自己想要的禮物或日常物品等,並且這個預算或物品不需要額外花太大量的心力才能得到----如果強他所難,孩子乾脆繼續「欺騙」或「偷竊」不是比較快嗎?
我們很難直接類比「你看爸媽每天工作N小時/為家裡付出這麼多,才能賺到錢,所以你也應該付出這麼多力氣/時間,才能有錢用。」任何孩子都知道這是不公平的,只是爸媽在打發他們的藉口而已。在家庭中,無論家長如何尊重小孩,親子之間本來就是權責不對等的,這是家庭與公領域不同的地方,也是家之所以為家的原因。
也許可以跟孩子商量,他認為他想要的東西有多珍貴,他願意怎樣付出來換取;或者他想要多少預算,可以使用在什麼地方;甚至與孩子一起討論家用,認真的把他可以使用的部分算出來。
孩子也許不一定會懂你的算數,但他會懂得大人試著了解他,真心站在他的立場為他的需求設想,平等的與他協商資源使用,而不是貶低、無視他的需求、只想呼攏他,或拿出大人的權威來限制他。
信任與坦承是良好關係的基礎,而信任與坦承是雙方的。當孩子開始繞過大人去設法得到自己想要的,就表明了這個關係的基礎並不堅固。這時不妨由我們自己先遞出橄欖枝,承認並面對孩子的需求也值得尊重、值得正視。
畢竟我們是家長,我們最想要的是孩子的成長。而需求變多、心思變多、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,不就是長大的徵兆嗎?
也許當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與信任,他會願意把他的小祕密告訴你,到時候請不要太譴責他,孩子很清楚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是什麼,而自己做了什麼事情,在大人或在外界眼裡很可能被怎麼批判;再加上你釋出的善意,他在心裡可能已經會對自己加倍譴責很久了。
同理他,並且用行動表達。也許孩子之後會願意告訴你他的內心掙扎,接著也會願意與你協商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補償方案;當然也許他會繼續保留他的小秘密。但無論如何,經此一事,他都已經成長、學到了屬於他的一課----而不是就那樣,成為一個小偷或騙子。
(註1)《自主學習 Worlds In Creation》p.100,Daniel Greenberg,遠流,1999
(註2)《自主學習 Worlds In Creation》p.178,Daniel Greenberg,遠流,1999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