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在地生產】到底我要忍耐到什麼程度!?
工作人員在旁邊心驚肉跳,又不敢離開現場或閉上眼睛唯恐錯過關鍵時刻,無法隨時掌握危機,開始幻想等等叫誰去打電話叫救護車、誰負責維護秩序叫大家不要圍觀搬動傷者、誰負責檢查生命跡象、甚至開始在心裡默默複習頸椎受傷的徵兆、手麻或腳麻分別是哪幾節脊椎受傷......。
工作人員在旁邊心驚肉跳,又不敢離開現場或閉上眼睛唯恐錯過關鍵時刻,無法隨時掌握危機,開始幻想等等叫誰去打電話叫救護車、誰負責維護秩序叫大家不要圍觀搬動傷者、誰負責檢查生命跡象、甚至開始在心裡默默複習頸椎受傷的徵兆、手麻或腳麻分別是哪幾節脊椎受傷......。
面對無聊是件困難的事。剛到瑟谷,許多孩子們忽然擁有天上掉下來的大把自由時間,又沒什麼可依循的架構或大人指導,會像暴發戶般不知所措,過了一段時間認清現實後,只好開始與無聊努力奮戰。 單獨一個人來到瑟谷,沒有朋友的孩子,看起來特別閒晃孤單。...
我們在很多場合提(ㄎㄨㄥV)醒(ㄏㄜ\)過大家,除非小孩有自己制定相關的社群守則,否則在瑟谷,我們不會: 1.禁止使用三C 2.限制小孩什麼時間能不能做什麼 那麼不就,1+2=瑟谷小孩全都三C成癮!?
來瑟谷一天的孩子回家跟媽媽說:這個學校比我以前去過的那些更好玩。 呃,但我們根本沒幫小孩排事情,時間表上除了法庭、會議,真的什麼都沒有。 (唯一先由工作人員定出來的只有兩次營務會議,和每天一次法庭時間,乍看之下就是一片空白+好多法庭 ) 瑟谷到底是哪一點好玩?...
年紀較大的主席姊姊對工作人員說:沒想到這些小孩比我想像中還有法庭觀念。其實我們也同樣驚奇。孩子們溫柔明快,沒有處罰,僅以提醒的方式,讓大家願意各自釐清界線,長出社群的、個人的行為界線。
第一梯的最後一次法庭和營務會議提案討論,孩子們表現出超乎預期的成熟理性,跟平常活蹦亂跳的屁孩形象很不搭,而且既大氣又細膩,很多小細節工作人員現場看了有很多感觸,卻來不及一一細數記下,實在扼腕。
營隊第一天報到完,第一件事就是召開營務會議,制定社群守則和介紹法庭,選出主席及紀錄小組、法庭小組。 營務會議中的重要提案之一,是家長們都很焦慮的三C使用規則。我們要開放使用三C嗎?開放的話要怎麼管理?要限制使用時間嗎?要交給大人保管嗎?
法庭開始前,一個男孩來撤銷其中一單申訴案。前一天男孩很生氣小小孩在他去上廁所時,弄壞了他精心用特殊方式組裝起來的紙板劍,因此提告;決定提告時滿臉通紅,眼眶含著憤怒的淚水,對一臉茫然的小小孩大聲指責。
法庭第一次開張,有兩張申訴單。一件是小孩弄壞了營隊識別證塑膠套該怎麼賠償,一件是開會的時候小孩們太亢奮了,工作人員申訴她聽不到主席說話。
第一梯次最後一天最後一次營務會議,我們請孩子們回想一下這幾天做了什麼,並且給我們一點意見。 孩子們一時呆住,然後爭先恐後的喊出來。場面混亂了幾秒鐘後,兩三個小孩自動排起隊來,一人講一個就到後面去排下一輪,瞬間所有的孩子排成長長的隊伍,有秩序地輪流發言。
營隊開始前大家都有點焦慮,擔心沒有活動會很無聊,擔心沒有課表又不能引導,工作人員該做什麼呢? 沒想到孩子比我們還明白『自由』的精髓,對於自由與空間的掌握悠遊自在,一整天忙得很,超有規劃能力呀!
在營隊第一天我們就告訴小孩外出的規則:要離開我們的活動範圍、離開工作人員視線,必須填寫外出單,寫明時間、地點,讓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你去了哪裡,還有要有緊急聯絡方式,最後要告知工作人員,並且在約定的時間回來。如果沒填單或是沒按照時間回來,就會被取消外出資格。
不管多好的好意,對方不想要/不需要的就不叫好意。 好意顧名思義是「為對方好的心意」,但當對方不想要/不需要,就表示你提供的並不會讓對方更好。如果你硬是希望對方接受你的好意,那你只是在滿足自己而已;不管是滿足自己的期待、撫平自己的恐懼、補償自己的失落⋯⋯
如何成為一個人? 成為一個如何的人? 也許才應該是教育孩子的核心。 瑟谷教育的精神,正是卸下對競爭的恐懼,去誠實勇敢地聽心底那個微弱的聲音,然後讓孩子天生的好奇心,帶他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與自由。
「去做你想做的,這樣就好」,媽媽的責任如此,這是我的選擇。我跟她之間的主要關係,就是逐步跟她核對她所提出來的每個事項,是否符合自己的設定期待。 因為,探索自己、回到自己、驗證自己的每個決定,是屬於自己邁向自己完整性的,獨一無二路徑。
我們都不是準備好才當父母的(好啦有人可能是),而且再怎麼準備,孩子生下來之後,你就知道你再怎麼準備都不夠。你非得是父母的時候,你才真的開始"準備"。 家長才是最長時間陪伴孩子的那個人,不是老師。因此任何師培都不及"家培"來得重要。或說"家培"才是最重要的師培。
相信小孩會在自由探索中建立認知自己的界限、相信小孩有他自己獨特的學習歷程,相信大人若以尊重平等的態度看待小孩,所有的興趣都可以是通往智識的道路,小孩會引領自己活成他想要的模樣,並且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如果父母認定某件事是好的,並且身體力行,讓這個選擇在自己身上呈現出價值;不需要強求,孩子到了適當的時候,很有可能也會自發性的作出跟父母一樣的選擇。因為孩子們會想忠於父母、得到父母的認同。
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醫師(Donald W. Winnicott,1896-1971)這麼對父母喊話:「你的小孩其實很脆弱,做個夠好的父母就好,不需要去追求完美。」